English

反思 中国现代化命运

1999-02-12 来源:光明日报 汝信 我有话说

最近,读了赵剑英主编的《复兴中国——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一书,深有感触,我认为这是一本很有学术价值、情理交融的著作。

首先,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所探讨的是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主题:为什么中华民族自18世纪末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为什么在20世纪后期才步入现代化的坦途,走向全面复兴?本书作者从分析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入手,分析了鸦片战争以及自此以后中国人一系列谋求民族振兴的现代化努力失败的深层次原因。论证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独特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前提。作者通过比较近代主要思想家和改革家们及中共三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认为无论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还是维新派的改革主张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更多地付出了沉痛而巨大的代价,发生了严重的失误。而邓小平则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力挽狂澜,从中国现代化的严重误区中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现代化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的中国现代化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使中国终于迈入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我们今天正在做的事情正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的继续。这样的研究角度,这样的阐述,把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紧密结合起来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的历史厚重感和我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有助于人们充分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该书还重点阐发了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的新追求。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是一个最集中凝炼地体现“第三代”施政取向和特点的纲领性口号。全书花较多的笔墨阐述了“第三代”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及在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书中的这些阐述都是比较系统而准确的。

与此同时,本书还对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观点。如提出“当代中国经济的市场化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而是一种重大的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最重要特征在于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于同一时代,从而构成了一场极其复杂、艰难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迁”,这对于认识当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无疑是深刻的;再如,提出“能否通过对宪法制度不断进行的边际调整,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一种稳定、持续、动态的合理关系,是渐进式改革能否持续推进的基本条件”;提出“改革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理性”及对渐进式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满足的条件的分析;提出“现代民主的精髓是‘人民主权’,现代法治文明的真谛就是要以法律界定和制约国家权力,以法律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经济兴盛、文化繁荣、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仅是该民族强盛的基础,也是该民族强盛的最终标征”,“只有文化的繁荣和强大,才会使一个民族在‘世界交往’的时代有真正的尊严和自信”;提出“党必须不断‘时代化’,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等等观点,都是颇为新颖和有启发性的。全书新意迭出,确实反映出作者对中国现代化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综观全书,该书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贯通了历史与现实,以严谨的逻辑、理性的思考和富有激情、晓畅的语言展示了近百年多来中华民族对现代化艰苦卓绝的追求历程,逻辑地再现了中华民族摆脱屈辱和落后,追求独立解放和富国强民的精神苦难史和奋斗史。我认为,阅读此书,可以使人们清晰地了解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了解当今的中国是怎么走过来的。我相信,此书对于一切正在从事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人们无疑有警示、启发和激励作用。为此,我郑重向各级干部和青年同志推荐此书。

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